2012年汉诺威工博会于4月23—27日在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展会的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作为本届工博会伙伴国,中国共有近500家企业参加全部8个主题展,展区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主要展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
来自制造行业的众多中国企业,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出了大量质量上乘而价格中等的机器,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国参观者的关注。但是,与那些顶尖的工业自动化厂商让人大饱眼福的产品相比,我们似乎还是缺乏更具有说服力的创新技术,更多是在充当一个展会陪衬的角色。会后,德国媒体评价中国的表现时指出:除了在能源领域,中国赶超西方仍需时日,中国对西方科技的依赖性还非常强,过去一年,仅从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和工厂基础设备同比上年增加了25%。
作为德国工业的标志,西门子工业在邀请中国媒体团参观西门子中央研究院交流之时也强调:创新是其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不仅需要产品和应用创新,基础创新也很重要。为此,中央研究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以及时间。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持续改进的实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从1978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从全球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单纯从数字上来看,我们只用30多年时间就赶上发达国家用了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盛名之下,其实难负,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建设出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各种产品和技术都必须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才能最终推向市场,于是我们现在还徘徊于“中国制造”的圈子里。
而那些历经百年的工业自动化巨头,它们大都经历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技术实力得到了不断充实、品牌的影响更是在全球无限的延伸。并且,在面对各种危机之时,它们不仅能轻松面对,还有资本来收购和兼其它企业。最重要的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他们凭借自身技术的沉淀,可以用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快速占领市场。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发表文章,宣告“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新材料、数字和纳米制造、先进的机器人、3D印刷将成为今后的主流,这也意味着工厂将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中国制造”何时能走向“中国创造”?在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第一次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明确了中国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和推广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创新、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而要实现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自动化成为重要支撑技术。它是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技术途径,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工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执行当前国家“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自主创新”基本国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自动化行业媒体,我们在大力推广行业技术和产品之时,也会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帮助行业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德国的工业城市都是蓝天绿地,希望我们在成为工业强国之日,亦如此。
共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