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联合出版的《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正在导致大规模失业,未来经济的增长将不再是勤奋工作就可以,而是要靠更加智慧地工作"。机器人代替复杂智能的人工操作这种场景以往似乎还只停留在科幻电影中,而今,我们真的要开始接受这样的现实。
曾经的中国,正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入驻。而今,这个光环开始渐渐褪色,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迫使一些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其它国家。大部分继续停留在中国的生产企业,更多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即便如此,这些企业也开始选择更符合经济效益的机器人以便应对人力成本带来的压力。而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化问题就是中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尽管短期内我们还感觉不明显,但10~20年之内,这个问题将会演变的非常严峻。逐步选择机器人,也正是许多企业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
汽车行业开创了机器人时代,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速度甚至开始超过了汽车应用的增加。2011年,中国制造商购买先进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跃升了50%,2012年上海工博会上,机器人成为了最受瞩目的产品。如今,机器人技术日臻成熟,不仅仅是制造业领域,无处不在的屏幕、语音交互等机器设备也在改变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以银行为例,很多服务和信息,我们都可以从机器中获知。iPhone 4S中的Siri,可以回答我们大部分的问题,机器对人类语言的分析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未来机器人将带来轰动效应。
不过,许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是否会造成大量中量劳动力的过剩呢?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导致许多工作岗位不断消失,也有更多工作岗位正在涌现出来,这一点我们似乎不必太多担忧。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华强森说过:"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制造行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一直保持在1亿多人口,并没有增加。"
不过,正如《与机器赛跑》所强调的: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靠更加智慧的工作。在与机器的竞争中,我们要怎样才能表现更加智慧?一方面,与人类相比,机器还不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灵感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创新,领导力以及学点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与其跟机器竞争,不如带着机器一起跟别人竞争,善于利用机器的人将会成为未来赢家。2011年,富士康提出三年内启用一百万机器人逐步替代生产线工人,董事长郭台铭就表示: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来完成生产。
如今,机器人代替人工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在中国,这是外企解决成本压力的途径,也是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的捷径。与机器竞争,协调人与机器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共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