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席卷全球,智能座舱的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4月19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其中的汽车行业报告指出,中国和全球的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的渗透率分别攀升至73%和58%,超市场份额一半以上。
作为全车的人机交互中心,座舱域在DeepSeek掀起的大模型上车热潮下,向多模态人机交互中心蝶变。芯片作为汽车的“智能大脑”,也在座舱升级的过程中,迎来增量空间和创新挑战。
吉利银河E8智驾版(图源:京东方)
座舱域走向多模态主动交互中心
座舱域与智驾域是智能汽车的两大核心。在自动驾驶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座舱的智能化水平和交互能力也持续提升,拓展了消费者对驾乘体验的想象空间。
大模型已成为座舱域行业格局的颠覆性力量。今年以来,吉利、东风、零跑、奇瑞、上汽、长城等车企陆续接入DeepSeek大模型,而座舱域是整车与AI融合的第一阵地。
“我们正处在由‘软件定义汽车’向‘AI定义汽车’演进的关键节点。大模型上车推动智能座舱从‘信息孤岛’‘功能叠加’阶段,迈向‘与人共情、与环境共融’的智能移动空间。未来的座舱将不仅仅是执行指令,而是能理解复杂语境、主动提供服务,甚至带有情感交互的‘AI伙伴’。”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仇雨菁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在信息交互层面,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等显示技术,推动智能座舱的交互形式走向多模态,乃至于在未来构建虚实融合的用户感知。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AR-HUD凭借动态导航融合、车道级提示等性能优势,在2024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其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0%增长至28%。仇雨菁表示,AR-HUD等技术将数字信息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带来沉浸式导航娱乐体验,让座舱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这种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既源于消费者对智能个性化体验的追求,也得益于车企将智能座舱作为核心差异化卖点的战略选择。
但在座舱域持续进阶的同时,车企也需要严守安全底线,带来更加主动也更加安全的交互服务。
“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将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革命,在端侧和云侧协同的高安全需求、支撑高等级自动驾驶进一步成熟、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升级拓展,以满足用户从功能到安全再到提升体验的需求。”瑞萨电子汽车MCU高级市场经理朱桦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
座舱芯片提升技术指标与系统级能力
芯片是汽车智能化的“新基建”。智能座舱的升级为座舱SoC、MCU、视频处理芯片、音频总线芯片等重点芯片带来了市场增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指标。
朱桦表示,更高的算力和集成度是座舱芯片的主流迭代方向。一方面,算力飙升和制程快速演进将成为主旋律,比如MCU制程从40nm~28nm走向22nm~16nm,同时高TOPS的AI加速器将成为MCU、SoC的标配模块。另一方面,单芯片集成度持续增加。随着智能座舱融合度增加,舱驾一体甚至舱驾域一体的普及,MCU或者SoC的单芯片集成度显著提升,多核、多功能MCU加速市场渗透,其封装尺寸会逐步变大,BGA516或者更大封装将成为主流。
同时,系统级能力将成为座舱SoC等芯片的竞争焦点。仇雨菁认为,智能座舱芯片的创新不再是单点性能的比拼,而是系统级、平台化、面向未来架构的综合能力较量。她指出,智能座舱芯片的发力点应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面向AI应用的高能效异构计算,随着大模型在端侧部署,对NPU算力和能效比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但单纯堆砌算力并非是最优解,带宽才是性能发挥的关键。
二是极致的图形渲染与多屏交互能力,支持4K/8K超高清、高刷新率及AR-HUD等,对GPU性能和显示通路形成挑战。
三是AI能力的深度集成与易用性。芯片厂商不仅要提供硬件算力,更要提供稳定易用的AI工具链和SDK,降低客户的开发门槛。
四是高等级的信息安全,支持符合行业标准的信息安全机制,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面向大模型、多模态融合感知等智能座舱的演进趋势,芯驰推出了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支持本地化部署7B大模型,赋能座舱AI Agent实现舱内融合感知、多模态交互等前沿功能。同时,X10可实现3D HMI、全尺寸HUD与SR实时渲染等技术,使沉浸式人机交互成为可能。
芯片企业应成为整车企业“技术赋能伙伴”
智能座舱是车企打造差异化智驾方案的核心,也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载体。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走向跨域融合和中央集中式,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直接参与底层硬件和基础软件研发。汽车芯片企业也需要转变角色,参与到整车企业的产品定义和早期研发中。
仇雨菁表示,当前汽车供应链正从传统链状向复杂网状演进,整车厂需求已从“单一产品采购”转向“全生命周期共创”。除性能、可靠性、成本、供应安全等基础指标外,车企更看重芯片企业的技术前瞻性、平台支撑力、本地化响应速度、生态整合能力及长期战略协同意愿,车厂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而是一个能够赋能他们快速创新、共同面对市场挑战的技术伙伴。
“在车企规划车型之初,芯驰便参与其中,共同探讨芯片需求,确保芯片问世时即能满足未来3~5年乃至更长周期的使用要求,从源头上避免冗余设计带来的成本浪费。同时,芯驰致力于提供稳定、易用的软硬件开发平台和完善的工具链,并前置完成大量的软硬件适配工作,协助客户从立项到SOP,量产速度做到领先行业平均水平。”仇雨菁说道。
理想星环OS架构及芯片供应商(图源:理想汽车)
芯片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作,也有利于构建高效融合的汽车软硬件体系。今年3月,理想汽车在中关村论坛上宣布开源自研的整车操作系统“星环OS”。相较于闭源操作系统下新款芯片3~6个月的适配周期,理想星环OS最快能够在4周内完成芯片适配和验证。芯驰科技作为星环OS本土车规MCU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底层芯片支持。这意味着,一旦车企采用理想的开源OS,就能直接调用芯驰已经与操作系统适配的MCU。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海外芯片企业成为本土汽车产业生态建设的参与者,本土芯片企业则成为车企拓展海外市场的推动力。
作为海外企业,瑞萨在加码座舱芯片系统级能力的同时,持续强化本地化策略,与本土的车企及操作系统供应商加强协作。朱桦表示,国际厂商本土化势不可挡,如瑞萨将全面铺开本土化服务、生产以及生态的策略。面向高性能、高功能安全的大域控MCU市场需求,以及车厂Tier搭配应用订制以及虚拟机原型的需求,瑞萨将在上海车展与本土操作系统厂商——中科创达联合发布基于28nm高性能MCU U2A16的区域控制器方案,满足大规模域控系统功能。
作为本土企业,芯驰积极支持本土车企走向全球,同时也与宝马、大众等国际厂商展开深度合作,布局全球化。
“我们相信,唯有通过深度协同、开放共赢的方式,才能在智能汽车时代共同取得成功。”仇雨菁说道。
共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