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机器翻译到智能医疗诊断、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数据显示,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正在加速融合,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大模型行业进入到精细化落地的进程中。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门槛持续降低,各行业也将涌现出更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垂直行业赛道成为未来创新涌现的重要场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
在近日举办的2024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创新论坛上,与会企业带来了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新进展。北京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代铁介绍,面向金融领域,北京银行正通过“大模型+小模型”双轮驱动,初步形成语音、语义、图像、知识图谱等八个领域关键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打造了覆盖前、中、后台的智能应用体系,将“专家能力”赋能至每一位员工,推动员工业务专业化水平提升。
“大模型行业真正进入到精细化落地的进程中,市场需要真正有用的ToB大模型应用。”中关村科金总裁喻友平透露,目前中关村科金已和各行业伙伴一起构建了超过两百个大模型应用,覆盖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运营和知识管理四大场景。“例如在知识管理场景中,大模型大幅提升了财富顾问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使投顾知识获取效率提升5倍。”喻友平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看来,今年大模型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基础大模型进入多模态状态,文本之外,还有图像、视频,也就是多模态。二是“用起来”,“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大模型+金融”“大模型+医疗”“大模型+汽车”“大模型+智能制造”等。
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应用持续走深向实,行业大模型已在金融、医疗、教育、零售、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实现了初步应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借助大模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共识,面向下一步,从部委到地方也在积极部署,持续支持大模型技术创新、拓展行业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超前布局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加强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大模型的开发,建设高质量的数据集和语料库,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更好赋能新型工业化。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以推动大模型在具体行业的应用。例如,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等地均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大模型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化教育教学、科技金融、自动驾驶、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并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细化举措,吸引和培育大模型企业,推动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需加强政企学研合作,释放大模型应用潜能,同时注重风险管理,为大模型落地保驾护航。
喻友平认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大模型技术和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企业可以深入行业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打磨好平台、应用和服务能力;科研机构也能提供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持,促进生态产业繁荣。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的同时,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风险持续涌现。对于产业界而言,亟需从风险管理和流程管控的角度出发,构建一套精准识别、全面防范、有效管控人工智能风险的治理落地方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说,当前人工智能可信需求达到新高度,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希望业界携手合作,确保技术创新能够真正惠及千行百业。
共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