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三一集团的裁员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以此种方式进行人员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涉嫌违法。而对于三年前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做出的“宁可高管降薪也不让员工减薪、裁员”的承诺,如今也成了市场质疑的对象。但更重要的是,对于缓解三一重工现金流窘境的H股上市,似乎也不被市场人士看好。看来,面对比08年更严峻的市场环境,三一重工需要想出更加治本的方法才行。
经过三一集团一段时间的努力,“裁员门”事件似乎已经出现了转机。7月7日,一名刚刚与三一重机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工程师表示,现在的心情很复杂,需要重新面试找工作了。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当天下午,上海地区约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拿着1.5万元赔偿金离开三一。另外约20位工程师则同意留岗或转岗。
而从三一裁员风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整个行业和企业的不景气。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不景气,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在此前,该行业曾呈现爆发式增长。
更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裁员是三一重工为此前的快速扩张埋单。但是,市场好时就疯狂扩张,而市场不好时就先拿裁员应对的行事方式有些不负责之嫌。
还记得2009年初,面对席卷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曾以“董事长梁稳根只领一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对普通员工则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员工降薪申请”的姿态,迎接挑战。如今却因“变相裁员”而引发市场持续关注,这似乎也可以说明此时的市场要比之前更加严峻。
在经济放缓、整体行业低迷,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之时,三一重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全年销售盈利目标,采取了分期付款、按揭贷款或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模式来拉拢客户,当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当然能够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大批客户,实现利润快速增长。但是,一旦市场需求下降,行情不好,还款风险必然增大,而这些风险最后只能由设备生产商和银行来承担。
外部经济寒冬之时,机械行业下滑这些客观因素可以作为导致三一的过度销售,进而资金紧张而导致裁员的最好的理由,不过企业要想在这经济寒冬之时通过裁员,也不过是一时自保。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成功。只有通过企业员工改进生产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在寒冬之时企业自救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