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机器人概念外延的扩展以及在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机器人产业的需求也日渐迫切。目前,国内制造业现正在面临一个转型期,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随着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某些行业中机器来替代人工的条件已经具备。
2011年底,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布了自己的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卓别林演绎的摩登时代中的场景在现实中逐渐被机器人代替时;当从社会生活到工业生产,机器人正在崭露头角时,是否标志着一个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时代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点 评:
无人机巡线、除冰机器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等,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程度。这些工作有的简单枯燥,有的则非常繁重,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通过运用机器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维护了整个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随着机器人“走”上工作岗位,原来诸多艰难险重的工作逐渐由它们来承担。比如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机器人操作已处于规模化应用阶段。即便如此,机器人的应用也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机器人应用比较多的领域中,主要有两方面明显的特征。一个是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另一个就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这个市场会更加庞大。工业化机器人的需求量会更大一些,但随着应用量越来越大,利润的空间也会被逐步压缩,而要求智能性和可靠性更高的机器人,其附加值也会更高一些。2010年,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销售量达到14978台,是2009年的171%。业内人士预测,尽管机器人行业的热度刚持续了3-4年,但下一步的发展前景则更加乐观。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培训工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增加以及“用工荒”的出现,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生产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单调、重复且枯燥的工作方式,企业不得不算这笔经济账。“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导致人力成本和机器人成本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综合费用上甚至和人力成本相差无几,机器人的应用同时减少了偶然因素导致的用工风险。”相关专家表示。
伴随着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大量应用,会反过来刺激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所以,机器应该不会和人“抢饭碗”。伴随着机器人概念外延的扩展以及在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呼唤也日渐迫切。现在,国内制造业现正在面临一个转型期。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随着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某些行业中机器来替代人工的条件已经具备。机器人制造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诸多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大都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于一身,企业的规模一般不会很大,门槛相对比较高,人员素质也要求较高,机器人行业的利润空间则更多地体现在技术附加值上。
相关专家表示,在工业化应用领域,国内的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但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服务机器人本身的研制也还有待继续探索,只是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在核心元件方面,与国外差距比较大,大量的基础研究不足,这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提供相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