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上海三菱从一部电梯的设计开始,在产品销售阶段早期,工程人员就介入参与土建布局、梯种选配、系统优化等一系列工作,与用户一起进行个性化的装潢设计。当电梯 “呱呱坠地”,安装阶段作为销售、制造的有机延伸和用户价值体现,上海三菱跟踪勘察,收集用户井道土建尺寸布局要求,最终形成施工方案、安装工艺。如果前两步是母亲的 “产子”阶段,那么后期的维保、修理、改造等则是母亲 “育儿”的过程。孩子不能 “等坏了再教”,必须摒弃 “等坏了再修”的观念――日常由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维修,既可保证用户生命安全也减少了运行成本。同时,旧梯改造也是上海三菱的业务模块,涉及施工、新梯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新梯制造等,这不亚于培育一个新生的婴儿。从出生到成长,上海三菱将电梯一路 “包 “到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上海三菱还开展众多特色服务:MIC远程监控中心可以让服务人员通过安装在用户现场的监测装置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监测装置将异常信息自动发送至上海三菱MIC监测中心,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保养电梯的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在上海3万余部升降电梯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造的电梯占有一定比例,它们的设备故障率较高。因此,上海三菱开展110联网电梯故障救援服务,发挥技术专长和服务网点多的优势,及时解决大量由 “110”报警中心转来的电梯困人故障,曾经最快的响应时间只需两分钟。
如今,通过主动拓展市场的 “自销售”、全方位受控的 “自安装”,以及以分公司区域管理为核心为用户提供优质的 “自维修”,上海三菱已经建立了拥有近40家分公司、 200多家销售服务代理的营销网络系统,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标志着上海三菱服务产业化延伸得到初步实现。
售后服务外包是隐患
电梯制造企业不光充当着制造商的角色,而是一个将产业链完整延伸,打造贯通上下游服务的提供者。那么,在这整条产业链里,还有哪些瓶颈呢?
从生产来看,我国有13亿人口,在用电梯的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3,是发达国家的1/10,巨大的电梯市场是产能扩充的必然趋势。但本土电梯厂商的研发实力不够。据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中国市场目前呈现三菱、日立等日资品牌,以奥的斯为代表的美国品牌,和以瑞士迅达为首的欧洲品牌各自占据了1/4份额的状况。今年全国预计将生产约30万台电梯,超出全球产量的一半。电梯行业相对来说,又属于一个较小的行业领域,甚至在国家主管部门的行业指导目录中都没有被单列,这导致电梯行业很难获得政府层面的优惠政策。康力电梯董事长王友林曾经四次进出发改委高新司,目的是为了能够申请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结果,发改委说指导目录里没有电梯行业,而且电梯行业都不知道划归哪个行业管。”
从售后服务来看,国内电梯厂商的差距更大。电梯“制造-服务业”在产业性质、经营特征、核心能力、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不同于单一生产商的特点,其具备的知识技能含量更高:他们要以用户为中心量身定作个性化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他们要提供系统化的一揽子方案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很多国内电梯厂商都将售后服务外包,对于电梯这个特殊商品来说,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隐患。这位负责人称: “外包售后的维修保养,厂商无法控制和保证服务水平,这是很危险的,而跨国企业则会建立专门的售后服务网点。”
另外,高技能人才短缺也成为电梯企业发展的瓶颈。据上海电梯技术培训中心早前统计,上海拥有电梯制造企业超过120家,电梯维修企业240家,上海电梯安装维修从业人员3.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 (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3%。统计还发现,上海电梯制造、安装、维修短缺高级技工起码有一两万人,目前上海电梯行业无论高级技工、技师还是高级技师均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
共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