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数字移动传媒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应从三个层次推动两化融合——访微软全球副总裁

已有36533次阅读  发布时间:2012-10-15

微软(中国)公司董事长张亚勤
   中共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把信息化加入到五化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这些词汇代表了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层次。但信息加上化以后,就意味着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存在,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正在融入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部分,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对于两化融合等问题,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微软(中国)公司董事长张亚勤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如下观点: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在每一个阶段其特征是不一样的。早期的农耕社会,由于犁的发明,使农民节省了体力。到发明了蒸汽机、电气等等,又使人们摆脱了体力劳动的限制,让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们的智力得到了延伸,让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如果说农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犁,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机械制造,那么信息革命核心技术显然是信息技术。
   信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生产力存在的必然方式,是自然发生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发展潮流,是一个渐渐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说完全进入了信息社会。目前,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有高低差异,也有争论认为中国是不是应该先完成工业化再推进信息化。我认为,中国完全可以不需要再经历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每一个过程,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后发优势来走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带动中国经济步入更快的发展轨道。
两化融合三个层次
   数字化、信息化正在对人类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久前,我作为马来西亚政府顾问团的成员,去马来西亚参加政府顾问会议。马来西亚在10年前启动了一个叫Mycard的工程,把类似身份证式的卡,加进驾照、电子付费等功能,变成一种全方位的服务卡,公民可以用它来进行电子支付、买保险、查看国家给他们的补助、出入关等。这使政府很容易进行国民的信息管理。
   在传统的制造业,更多的产品融入了信息技术,使产品变得更智能、更具竞争力。比如,现在的高科技汽车,几乎就是“四个轮子上架着一个超级电脑”,汽车上安装的CPU(中央处理器)和芯片甚至超过了人们日常用的电脑。而作为整个经济主体的企业,由于在企业财务、物流、存储、采购、人事管理、生产制造等各方面的管理中采用了信息技术,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形成了规范的流程,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在企业的最高层,由于认同了信息技术是进行商业决策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商业决策、商业创新中把商业智能和信息技术融入整个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两化融合不仅涉及企业,还涉及为工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各个环节。如,2007年,中国海关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超过24亿吨,海关审核的进出口报关单据超过4900万票。海关的通关工作关系到进出口的物流管理,对中国工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软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给中国海关做了一个大通关项目,大大提升了海关在各个进出口口岸的通关效率。这是两化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谈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造业的生产架构。信息技术使整个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和流程变得自动化、智能化。第二个层次是管理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如何管理库存,如何管理整个生产流程,使用什么型号的工具会更有效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化所带来的新文化、新商业智能和新决策方式。信息化不仅仅是使用了电脑,更重要的是把信息化作为战略,在决策、创新中,在定义企业或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时,把信息融合到整个决策过程中。我们常说企业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对于信息化来说也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硬实力是可以看见的,比如企业有多少台电脑,用了多少软件,多少东西是自动化的,生产力提高了多少;是不是把信息化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过程,并成为公司战略决策的一个部分,则是软实力的体现。
   中国是制造大国,也许有人提到信息技术,就会想到高精尖的创新,比如纳米、机器人、微波、无线通信等技术。其实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一方面要在更高端的领域获得更多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和中国的产业现状结合起来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比如能源勘探采集、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纺织、食品工业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能力,比如金融、保险、教育等水平和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和商业智能参与和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生产和决策方式,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核心竞争力等。
两化融合的几个难点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过程,对它的推动和发展,我们还需要有耐心。首先,中国的信息化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要推进信息化,就要购进大量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中国IT(信息技术)用户进行采购,基本70%是硬件,20%是软件,10%是服务。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用户硬件、软件、服务的采购比例是各占1/3。中国很多用户目前对软件和服务不太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
   其次,中国目前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相对分散,想实现组合和信息化相对比较困难。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软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有能力使用的,所以一些企业的规模小是推进信息化的难点。
   最后,把信息资产、商业智能等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决策的重要战略部分,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目前看还比较困难。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信息化的推动需要有耐心,这是一个过程,要让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理解信息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市场的主体,政府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环境,最后还是需要企业把它们落到实处。
五个发展方向和机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也是工业产业,它的发展也需要规模化、工业化。中国的信息产业应该抓住全球计算机产业正在经历重大转型这个契机,寻求更大的突破和发展。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发展的五个重大趋势是:
   第一,信息产业已经从PC(个人计算机)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因而信息产业也将从PC时代的以应用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谁拥有最多、最智能、最结构化、最相关的数据,谁就意味着拥有优势。
   第二,由于互联网化带来的计算革命,PC的功能和定义将发生很大改变。虽然PC仍是重要工具,但PC将走向PC3,计算机将成为个人计算、个人通信和个人控制的中心,而个人计算能力将出现在手机、电视、汽车、传感器等各种终端设备中,进入一个只要有电的地方就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就有智能的时代。
   第三,由于计算能力、基于各种设备和大型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带宽的持续提升,使计算的架构由过去集中于PC或服务器的某一“端”走向“云+端”。
   第四,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参与者的业务模式会由“软件”走向“软件+服务”。“软件+服务”是通往IT未来之路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最优秀的软件和实时更新的服务,信息技术在选择性、适应性和功能性方面都将发挥最大的价值。
   第五,市场的基础将从过去几十年来服务10亿人走向服务更多用户。过去10年,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用户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未来10年,更多的新兴市场将体会到“云+端”计算所带来的便利。中国和印度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全球的计算机与软件产业正在经历变化和转型,这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中国的信息产业企业应该利用这个契机来做大做强。其实全球信息产业中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尤其是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产业趋势而迅速调整是决定他们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微软为例,微软从一个几个人创办的软件小公司演变成一个营业收入超过6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微软的战略其实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甚至是不断否定自己。
   基于微软的发展经验和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经验对于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工业化和规模化有借鉴意义:
   一是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变化。微软公司现在所有的产品技术与当初的产品技术相比有很大变化,许多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微软公司把握住了个人电脑发展的潮流,从而成为软件行业的领军者。微软也曾经对互联网的发展认识不够,但后来及时以“软件+服务”的战略,把握住了行业发展的趋势。这说明在每一个潮流和变化面前抢占机遇、适时而动对企业持续成功的重要性,把握趋势尤其转型时期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是四个“现代化”。它们是“技术和人才全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本地化”、“市场本地化”。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进行流动,跨越了国界。但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各个市场的不同特性,又使产品和服务必须是多样化的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为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是建立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微软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生态系统建设。微软作为一个平台软件厂商,需要依赖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所以微软在产业生态链的构建上下了很大工夫,包括推动互操作战略等方面。
   微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现在微软60%的收入,70%的员工在美国之外。微软(中国)已经是微软在美国之外最大的,也是机构最全的一个公司,现在有5000多名员工。我希望未来,微软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方面能有更多的作为。

[ 数字周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移动互联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03亿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手机应用下载次数都有了快速的增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的趋势下,中自传媒已经开始进行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探索,伴随着产业链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提供创新的服务

更多>>推荐视频

工业转型升级-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 秘书长 肖向锋

工业转型升级-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在本次2012北京国际工业自动化展上,我们将全面剖析在新...
中国高压变频器产业发展之路——走过十三年 李玉琢

中国高压变频器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高压变频器产业发展之路走过十三年 李玉琢
从企业家角度 谈行业的未来发展——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从企业家角度 谈行业的未来发展

从企业家角度 谈行业的未来发展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能源变换的核心技术——电力电子 李崇坚

现代能源变换的核心技术——电力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李崇坚,电力电子是先进能源...
打造专业电力电子元器件品牌 助力变频器产业发展

打造专业电力电子元器件品牌 助

联合主办单位深圳市智胜新电子有限公司领导嘉宾致辞 7月...

更多>>关注我们

中自数字移动传媒新浪微博
中自数字移动传媒腾讯微博
中自数字移动传媒SNS微博